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机关党委  >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中国农科院与粮田“零距离” 破解大面积单产提升密钥

日期:2025-07-21 作者: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 【字号: 打印本页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中国农业科学院秉持科技兴农使命,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进一步转变作风,创新科技推广范式,以“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和“中麦578”科研团队为代表,派出多个科技小分队近百名科技人员走向主产区,贴近生产种植一线,安营扎寨、巡回指导,推动熟化技术落地,把理论产量变为实际产量、典型产量变为大田产量、专家产量变为农民产量,初步构建了主粮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体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解决方案。 

  坚持科学精准,精选“良种”“良法”。品种特性与栽培技术的精准匹配,能发挥出“1+1>2”的协同增产效应。“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形成了五大核心环节。一是精准选种,精细整地。通过田间验证,优选出与技术适配的高产良种,推动农民使用。有的种植农户反映,按照精准选种技术要求,出苗时就跟刀切的一样,可齐可齐了,效果非常好。二是精准播种,增密种植。采取北斗导航精量单粒播种,播种密度由4000株增至5500株以上。三是浅埋滴灌,精准水肥。水肥一体化每次只施6—10公斤肥,不让玉米“过饿过饱”,肥效非常好。四是绿色防控,精准化控。有农户说,一次化控,相当管用,风大的时候差不远的地块有倒伏,我们没有倒伏。五是精准收获,秸秆还田。有农户反映,籽粒直收避免“地趴粮”,既省工又省钱,每亩能省55元,还方便秸秆还田。“中麦578”科研团队在自有品种基础上,开发了“六位一体”的种植技术体系,包括种子包衣处理、精准播种技术、“一喷三防”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了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双提升。 

  坚持扎根一线,课堂开在田间。团队科研人员帮助农户精选品种,制定高产技术方案。组织种植户观摩学习,举办技术培训班,召开关键生产环节现场会,实地指导农民整地播种、滴水齐苗、水肥管理、化控、病虫害防治。针对技术应用中发现的新问题,团队不断迭代升级技术方案,确保技术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建立农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农户在使用高产技术中遇到的问题,持续优化技术方案。“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科研团队成员每年有200天吃住都在通辽市示范田边的村里,脚踏实地推广技术。小麦“起身”后,“中麦578”团队中负责技术指导的团队成员就把小麦实验田当成了实验室,期间很少回京。 

  坚持群众路线,做农民的“真朋友”。只有农民点头的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两个团队从示范着手,用“大白话”讲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推广之初,老百姓直摇头,“种得太密了,小鸡儿都过不去,能行吗?”但看到示范基地产量提高还不倒伏,转而主动找团队求技术。农户们认为“他们非常亲切、技术非常厉害,是农民需要的真专家!”新品种推广初期遭遇的信任危机,简直比品种研发还难。大家耐心说服大户试种,用试验数据说话,还通过“田间课堂”“实地调研”等多种模式进行现场培训和交流观摩,推广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配套技术指导方案,构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小麦主产省市县各级专家“多级联动”推广模式。一位起初只敢试种50亩的农户坦言,开始心里有点儿忐忑,收获时就真的都是满意!目前,团队和8个小麦主产区的许多种粮大户已成了老熟人。 

  坚持务求实效,“全景式”推广。在玉米主产区通辽市,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当地签订“科技包市”协议,共同创建中国玉米生产与科技创新高地,推动整建制千万亩玉米应用密植精准调控技术。去年已建成玉米单产提升百亩田100个,千亩方80个,万亩片12个。今年将贯彻落实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推广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1000万亩,建设万亩以上节水高产高效粮食生产样板田57个,落实“吨粮田”建设400万亩。在小麦主产区河南省,中国农业科学院构建了“院地协同”农技推广新模式,在14个地市的24个县设置了54个示范点,让“专家田”真正变为“农民田”。在今年黄淮主产区小麦生产季大面积遭遇冬春和初夏连旱,粮食生产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形下,河南和山西千亩示范方平均亩产分别突破750公斤和660公斤,河北和安徽万亩推广区平均亩产分别突破680公斤和620公斤,较当地平均产量增产30%以上。目前,“中麦578”累计推广3300万亩,大面积亩产600公斤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以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将继续大力推动科技下沉,通过科技包市、院地对接,让科技与粮食生产结合得更紧,让专家与农民贴得更近,以务实作风更好地助力国家实施单产提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