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机关党委  >  学习园地

以科技创新引领肉鸭产业健康发展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研究员侯水生

日期:2025-05-15 作者: 来源:机关党委 【字号: 打印本页
   侯水生,水禽育种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他勇于创新,坚定执着,30年持之以恒率领团队创制了全球最大、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的肉鸭专门化品系资源库,发现了一批具有重大育种价值的基因,开创了肉鸭分子育种新领域培育出的4个国审肉鸭新品种2024年出栏肉鸭超过18亿只,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1%,成功打破了国外品种对我国瘦肉型和肥肝用肉鸭品种市场的绝对垄断,使我国肉鸭育种理论和技术研究走在世界前列,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种业振兴出了重大贡献。 

  勇立潮头  积极探索科技前沿 

  畜禽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的解析一直是基础研究中的热点与难点,此类研究耗时长、经费投入和技术要求高,因此,国际国内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屈指可数。侯水生开拓创新,率先解码肉鸭基因组信息,引领肉鸭育种进入基因组时代。他首次构建了高质量的北京鸭参考基因组,注释功能基因2.1万个,首次发现了IGF2BP1基因调控鸭体重与饲料转化率(FCR),其突变型可增加鸭体重15%,提高FCR6.6%;首次证实了MITF基因调控鸭的羽色,MAGI3基因能影响肌肉肌间脂肪含量、嫩度。他先后将5个基因用于肉鸭分子育种,并创建了鸭基因组育种值评估技术,为高效准确选种提供了分子育种新途径。 

  打破垄断  实现肉鸭种源自主可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鸭肉生产和消费国,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是继猪肉和鸡肉之后的第三大肉类产业。长期以来,肉鸭品种完全依赖进口,种源多年被国外公司垄断,引种成本居高不下,成为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侯水生下定决心解决这个问题,当时在几乎没有科研经费支持、试验条件较差的条件下,他迎难而上,带领团队以我国特有的北京鸭和野鸭等为资源,采用远缘杂交、近交、双向选择等技术,经过30年持续创新,培育了39个遗传性稳定,而生长速度、体型外貌、FCR、繁殖性能、胸肌率与皮脂率、抗鸭甲肝病毒能力等显著不同的肉鸭专门化品系。培育的免填型北京烤鸭专用配套系,终止了300年来流传至今的“北京填鸭”饲养工艺,每只鸭节约饲料4.42kg,解决了填饲引发的高死淘率、高饲养成本等系列问题。培育的中畜长白半番鸭打破国外肥肝用品种对我国的绝对垄断,国内肥肝市场占有率快速提高。 

  解决产业“痛点”   肩负起绿色发展的重任 

  肉鸭养殖作为传统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痛点”,如北京烤鸭传统养殖方式需要填饲增肥,带来了劳动强度大、饲料浪费等问题。侯水生团队配套构建了一系列肉鸭绿色发展综合技术模式,实现了从“水养”到“旱养”的颠覆性创新、从“填鸭”到“免填”的革命性突破,养殖效率提高10倍以上,年节约饲料超过80万吨。通过在内蒙古赤峰、河北沧州等地建立示范基地,推广肉鸭新品种、新技术,形成了“塞飞亚草原鸭”、“中新鸭”、乐寿烤鸭坯、东风烤鸭坯等国内驰名品牌,带动了肉鸭产业快速发展。扶持650个贫困户就地养鸭,户均养鸭纯收入约4.5万元,累计帮助3万多户贫困户、近12万人脱贫致富。 

  加强团队建设  践行科学家精神和劳模精神 

  培养出一支有理想、有抱负、务实创新的研发团队一直是侯水生努力的目标。在团队的青年科技人员眼中,侯水生是一位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带头人,研究内容、实验数据、试验基地、发表论文等方面不允许有半点虚假和丝毫马虎。他实验室最醒目之处张贴着自己总结的“水禽育种与营养创新团队价值观”,内容主要包括以积极向上为荣,以消极散漫为耻;以坚守诚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以努力探索为荣,以停滞不前为耻;以调查研究为荣,以闭门造车为耻等。这个被简称“十荣十耻”的价值观,既是团队打造的科研价值观,也是指导团队日常科研工作的行为指南。他要求团队无论是新入职的职工,还是新入学的研究生,首先都要到试验基地实习1个月到半年时间,学习了解鸭的生物习性、养殖技术、表型测定、选种育种技术等。“只有充分了解研究对象,才不会出现脱离实际的研究”,他经常这样教导团队成员。在他的引领下,建设了一支具有良好工作作风、充满正能量的团队,为持续的科研创新提供了坚强保障。同时,他的团队也为合作企业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执行力强的人才队伍,更好地助推肉鸭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