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机关党委  >  学习园地

科技兴农  巾帼担当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邱丽华

日期:2025-05-15 作者: 来源:机关党委 【字号: 打印本页
   邱丽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二级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水鱼、虾基因资源评价、重要经济性状遗传解析、健康养殖及良种选育等研究,担任国家虾蟹体系试验站站长、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花鲈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广东省海水鱼体系首席专家 

  忆昔花间初识面——与水产结下的不解之缘 

  1989年的高考有两次填报志愿的机会,因为爱吃鱼、离家近,她填报了大连水产学院班级里有来自广东的同学,让她觉得广州很神秘,为了分配考取了研究生1996年如愿分配到了南海水产研究所她跟着老所长到红海湾汕尾做九五攻关课题,一干就是6年,每年只有4个月回广州休息,那时广州话还没听懂、又要听潮汕话后来因为风湿严重、手关节经常肿胀像萝卜,无法继续在水边工作,就去报考了博士,想留在实验室没想到好了伤疤忘了疼,她的身体稍有恢复,就服从组织安排,继续在一线深耕,从事遗传育种工作。 

  水产行业看似轻松,实则艰苦异常为了保证水质良好,必须待在偏远地区如海边、山边、水库边这些人烟稀少的地方;体力要求高,极患上职业疾病,如风湿、关节疼痛等。同时,住宿条件差,有时男女混住,且没有专门的厕所,可谓一言难尽。 

  吹尽狂沙始到金——为水产出的创新贡献 

  贯穿29个春秋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持,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韧,是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坚守。她带领团队精益求精,瞄准产业痛点、技术攻关,胜不骄、败不馁,执着追求,攻克了一又一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创新突破 

  在斑节对虾养殖领域,曾经有一个难题一直困扰着养殖户。那就是当时斑节对虾普遍采用剪除雌虾眼柄的方法进行催熟,亲虾无法重复利用,成本极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经3000多个日夜的测试、500多次实验,她和团队成员终于在显微镜下成功捕捉到细胞周期蛋白B的调控信号。她牵头研发RNA干扰生物制剂,建立了一套无伤害促雌虾成熟技术,成功替代传统的眼柄剪除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相关成果不仅让亲虾重复利用率达到90%,更让每条虾的繁育成本降低15%,有效填补了国内研究的空白。近三年,新增利润4.88亿元,节约成本约1.8亿元。 

  随着海洋强国及海洋强省建设如火如荼展开,她将视线转向了花鲈养殖。花鲈是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类,养殖产量稳居海水鱼养殖前三,广东是花鲈主产区,养殖占比达67.6%。花鲈养殖存在苗种长期依赖外省、技术单一落后的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为了破局,经过10年研究,她带领团队突破了花鲈全基因组选育技术,创制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花鲈速生新品系“南饶1号”,生长速度提高18.2%,成活率提高21.6%。三年来,累计新增产值12.87亿元。为了保证鱼苗质量,团队建立了花鲈苗种病毒快速检测技术体系,通过示范、培训,让渔民真正了解鱼苗入塘前病毒检测的重要性,筛选的不含特定病原优质苗种,养殖成功率提高了50%,实现了增产增收。她和团队成员积极响应广东“百千万工程”号召,组建农村科技特派员、农技服务轻骑兵等队伍,通过培训、现场指导等形式,奔赴饶平、台山、茂名、珠海等产业一线,真正做到成果转化落地。 

  群心铸就万重厦——伴水产展现崭新风貌 

  在漫长的科研征程中,团队像航船托载家庭似港湾支持陪伴她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她的团队平均年龄36岁,有2名正高、5名副高,还有6名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团队里老带新、传帮带,不让一个人掉队。她的团队被广东省总工会命名为 “邱丽华水产育种”女职工创新工作室,成为单位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作为女性科技工作者,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她的答案是:不要“平衡”,要“共生”!对儿子,她从小就以平等、诚信、尊重的态度相处;对丈夫,她待以信任和理解;对公婆,如自己亲生父母一般赡养。2008年,组织安排她去北京一年筹建基因组中心,2014年作为农业部选派唯一女博士支援西部,遇到这些面临抉择的问题,她收获的是丈夫的一句“去吧,家里有我”、婆婆的一句“娃交给我,你去闯”。正是家庭的理解和支持,使她在组织上安排借调和挂职的任务时能欣然接受并出色完成。家庭和睦与事业成功并不是此消彼长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她的儿子学业有成、考上北理8年本硕博连读她的丈夫成为律所的主任、高级合伙人,她的家庭也光荣入选“喜迎二十大 传承好家风”——广东省家庭家教家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