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种业攻坚,勇攀科技高峰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也是国家粮食安全和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脉。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时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李运东开展南繁水产育种的研发中心,恰恰在总书记视察的实验室。作为入驻该实验室的第一批青年科研人员,他深感使命在肩,发挥10余年学习水产育种专业的优势,坚持在对虾生产繁育一线开展科研工作。在南繁水产育种基地,从对虾的种虾养殖,亲虾的人工催熟,虾卵的发育成熟,虾苗的质量和病害检测,直到健康的虾苗运送到渔民的养殖池塘,每一个环节都坚持去跟踪、优化和研究。为破解海水对虾基因育种的技术难题,他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带领团队持续不懈努力,开展对虾基因编辑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成功建立了海洋动物基因编辑系统的递送技术,为我国水产种业创新注入了科技动力。他以优异的科研成绩和创新成果,获海南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人选、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勇攀高峰奖等荣誉;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拔尖人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先进工作者;参加的团队科研成果获广东省钟麟水产种业科技奖、中国海洋科学技术奖、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挖掘水产种质资源,筑牢蓝色粮仓基石
2023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湛江考察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蓝色粮仓”。李运东牢记选择水产科研工作的初心,坚持以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以实际行动践行大食物观。他先后参与承担全国第一次水产种质资源调查任务和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生物资源收集保藏与共享利用项目。面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在广东、广西、海南沿海,中国南海海域、北部湾海域等地,他带领团队乘风破浪,开展种质调查工作。他们像海洋中的“寻宝者”,在浩瀚的海域寻找挖掘种质资源。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收集鉴定保藏甲壳类物种100多种,测定保藏种质资源和基因资源上万份,为摸清我国水产种质资源家底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材料,也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蓝色粮仓筑牢基石。他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中国水产遗传资源志书》虾蟹类志书,参与撰写的《国家水产养殖种质资源状况报告》也已被农业农村部收录发布。他还积极开展科普教育和技术推广,为涉海涉农高校、中小学、农民合作社近千人次开展科普服务,宣讲海洋生物多样性和保护利用知识,提高社会对海洋生态系统的认识。相关领域的工作成果受到广东省科协和广州市科协的高度认可,荣获2024年广东省青年五四奖章,广州市海珠区“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受聘为广州市中小学学校的科技副校长,并入选广东省科普讲师团特聘专家。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其所在团队和单位为建设我国蓝色粮仓所做贡献的高度赞扬。
牢记渔业服务使命,扎根乡村振兴一线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才,关键靠科技成果的转化。李运东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守在产业一线开展服务和科研工作。作为深圳市农村科技特派员、海南三亚乡村振兴博士村长,他常年奔波在广东、海南、广西等地,开展水产种质培育和良种的示范推广工作。期间,他与博士团成员走访村民和到村调研学习,与驻村书记和村干部代表研讨30多次,策划开展对虾生态养殖帮扶项目,从池塘的选址、改造,到虾苗的投放、饲养,再到病害的防治、管理,全程跟踪服务合作社和养殖户,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高度评价。多年来,他和团队已累计推广优质对虾苗种10多亿尾,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服务创造产值近亿元。他也获得“优秀博士村长”称号,所在团队获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乡村振兴先进集体。他勇于挑战科技高峰,甘于奉献渔业一线,为海洋强国贡献青年力量。他将水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于渔业一线,实现从基础研究到技术攻坚再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实现了种业技术突破与民生关切需求的双向奔赴。他凭借扎实科研成果与奉献情怀,在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道路上不断前行,生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科研人员的使命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