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王宝宝与玉米结缘始于一场自然灾害,当时年仅五六岁的他跟着父母下地劳作,看到父亲对着倒伏一大片的玉米地唉声叹气,落寞的背影深深烙印在幼年的王宝宝心间。他暗暗立下誓言,要用科技改变现状。从报考农业大学到从事农业科研工作,国内“土生土长”、自主培养的他始终心系“三农”,全身心投入农业科研事业,时刻不忘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参加工作后,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坚持团队拾柴火焰高。作为支部委员,他带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关于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论述,组织支部党员开展理论学习,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国情农情,引导他们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依托支部建在创新团队的组织优势,他发挥专业特长,协调支部成员共同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大量查找论文、累积数据,不遗余力地帮助支部成员答疑解惑、厘清思路,形成了一个个问题解决方案。在王宝宝这种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中,支部硕果累累,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Molecular Plant》等期刊上。所在的支部先后获评农业农村部直属机关“四强”党支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四强”党支部。
破解育种难题,勇攀科研高峰
玉米是我国的第一大农作物,然而我国玉米的单产不到美国的60%。端牢中国饭碗,良种是关键。要想玉米高产,耐密是关键。为早日攻克科研难题,加班加点已成为王宝宝的一种习惯,实验室和试验田就是他的家,“五一”玉米播种、“十一”玉米收获、暑期玉米授粉、寒冬玉米南繁,多年来他几乎没有休过假期。经过勤勉攻关,终于在世界上首次系统解析了现代玉米耐密高产育种的遗传选择规律,率先揭示了玉米杂种优势形成的基因组学基础,为我国玉米耐密高产杂交种培育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和重要理论指导。为解决传统作物育种技术周期长、效率低的瓶颈问题,他五年如一日地坚守,通过前沿交叉,创新性地开发了两代内可实现作物目标性状定向改良的“单倍体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IMGE)”,提高育种效率3倍以上,打破了国际壁垒,相关成果被《Molecular Plant》认为是“下一代作物育种技术”。正如王宝宝所说,凌晨三点的回家之路,未必是一片漆黑,它正孕育着希望的曙光。工作以来,王宝宝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Genetic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19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申请PCT专利3项,相关成果3次获评“中国植物科学代表性重大科研进展”,2次被《Faculty Opinions》推介为必读论文,1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及“第七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系列成果大大促进了我国耐密高产玉米品种的分子改良,为解决制约我国玉米单产提升的“卡脖子”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加强协同攻关,助力产业升级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王宝宝时刻不忘科研工作要有“勇攀高峰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他以拼命三郎的劲头全身心投入农业科研事业。作为中心副主任,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落实部党组、院党组关于生物育种产业化等部署要求,围绕解决玉米耐密高产等难题,带领中心聚焦前沿、攻坚克难、创新创造,培育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BFL4-2实现成果转化5000余万元。为夯实种业创新的基础,他与时间赛跑,系统鉴定和分析数百份核心玉米种质,并将数据及种质资源分享给10余家育种科研单位,累计发放种质资源逾3000份,有力促进了我国玉米育种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他牵头研发的IMGE技术被国内多家头部育种企业和科研机构深度开发应用,成功改良出系列已进入安全评价阶段的玉米新种质资源,有效提高了我国玉米新种质和新品种的培育效率。他积极投身先进技术科学普及推广工作,受邀在人民网、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等国内主流媒体开展生物育种科普系列访谈,累计浏览量逾百万次;依托农业农村部每月讲堂、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品种试验培训班等平台,向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种植大户等,开展前沿生物育种科普培训;利用“头脑风暴”青年论坛、农业生物技术前沿讲堂等平台,分享科研心得和宝贵经验,帮助青年科研人员解难题、破瓶颈,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认可。
回首来时路,王宝宝始终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以钉钉子的精神和甘坐冷板凳的执着,扎根农业科研事业,投身产业振兴实践,他的青春正在创新创造中闪闪发光。